竺培国 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我有机会去美国旅游,在定居美国校友热心策划下,于1月28日在旧金山地区Greatmall的紫荆饭店举办了一次1956年入学的6位哈工大校友聚会。除我(从重庆市考入精密仪器系)之外,尚有蔡双溪校友(从福建考入精密仪器系)、�适校友(从广东考入精密仪器系)和陈敏校友(从上海考入精密仪器系)夫妇、叶奕�校友(从上海考入机械系)、 沙�懿校友(从上海考入机械系)。参加本次聚会的还有蔡、叶两位校友的夫人。他们都已在美国定居,古稀之年相聚异乡,大家都十分高兴。一番寒暄和问候后,话题自然转到母校的发展和变化上,我向校友们简要地介绍了哈工大发展的近况:新任校长周玉院士的就职及任期的发展规划;学校本部及哈工大(威海)、深圳研究生院的发展状况;学校科学研究工作(年科研经费、发表论文、对国家神舟载人飞船和登月计划的�献);2014学校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及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大家感关心的问题。有的他们知道,可仍然兴趣盎然地询问,表现出对母校发展进步的由衷高兴。我们情不自禁地回忆上个世纪50年代在哈工大学习生活的情况,当时物质条件那么差,政治运动频繁,但是,为祖国建设而学习的劲头却一直高涨,学到了真本领,大家认为,李昌校长提出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对广大师生都是一种要求,一种规范,学校严格按教学计划培养学生。我们记得即使在“大炼钢铁”时期,白天劳动了,晚上仍然补课。尽管国家经济不发达,但学校仍从苏联购入现代教学仪器设配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掌握其原理和应用方法,所以当时哈工大培养的学生是受社会欢迎的。我们毕业后都为国家做出贡献。 他们这些校友虽在国外,但都能深深地感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并由衷的高兴和自豪。一致希望母校不断地发展进步,为国争光,为祖国昌盛做出新的贡献。有的校友还表示,要保持身体健康,争取2020年100周年校庆时回到母校祝贺。 受聚会气氛的感染,我即席写诗八首,以志纪念。 六位56级校友异国聚会有感 一 汇入工大五九载, 稚气学子�已白。相聚异乡话流年, 抚今追昔畅舒怀。 二 为学苏联赴北疆(1), 地冻天寒难阻挡。 一心学习新知识,进军科学任敢担(2)。 注:(1)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提出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哈工大是学习苏联高教制度的样板,能够到哈工大�书,是众多年轻学子的心愿。 (2)而1956年国家又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使我们感到肩上承担了重责。 三 苞米高粱充主粮, 土豆白菜终年�。 六节连上饥�转(1),�深灯下读书忙。 注:(1)每天上午连续上六节课,每节课50分钟,还要记�记,加上课间休息时间,直到下午1:30才能吃午饭。早已是饥肠辘辘。晚上则是经常11点左右才回宿舍。 四 虽有“运动”不间断(1),“三基”训练得真传(2)。 五年学得真本领,各奔西东成骨干。 注:(1)我们入学期间,经历57年反右、58年大跃进、59年反右倾等政治运动。 (2)“三基”是当时学校提出的要求,指对每门课都要掌握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五 下厂专心搞革新,留校乐教育群英(1),十年文革受压抑,忧国忧民赤子心(2)。 注:(1)毕业后有的分配到工厂,有的留校任教。 (2)十年文革中大家受到冲击,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仍担忧国家前途命运。 六 改革开放弃“左倾”,富民强国科技兴。聪明才智得展现,成果累累与时进(1)。 注:(1)大家在文革后都获得不少成果的奖励。 七 发展经济为核心,神州今日面貌新。岁月匆匆不饶人,暮年悠悠享亲情(1)。 注:(1)大家都是弃80岁的老人了,不时与子女相聚享受亲情。 八 我辈经历虽可叹, 一生坦然无愧憾 。 可喜儿孙皆有为, 后生可畏世常态。 从左起:叶奕�、沙尚懿、陈敏、蔡双溪、杨适、竺培国 左三、四位蔡双溪夫人、叶奕�夫人。